- 2022-06-15 发布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东莞历史人物较全
袁崇焕: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乡,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祖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警卫团副;1932年率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进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帅,大挫日寇锐气;1933年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反蒋事变,极力抗日;建国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叶富(1848-1880):原名贵富,字梦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叶富、邓世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叶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71年堂课毕业,1873年9月舰课毕业。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升都司(正四品),赏戴蓝翎,加游击衔(从三品);1876年任靖远舰管带;1878年9月任超武舰管带。 1879年1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调超武舰和蓝翎游击衔留闽尽先都司叶富管带前往南洋海军,驻扎浙江温州。 叶富与邓世昌都来自广东,同期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他们在学生时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为挚友。毕业后,他们同在福建水师任兵舰管带,后李鸿章调邓世昌前往北洋海军(北洋水师),沈葆桢调叶富前往南洋海军,同时并肩保卫中国沿海地区。因同为海军出身,后两家结为亲家,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娶了邓世昌的二女儿邓秀婵为妻。 光绪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黄金满勾结倭寇肆意扰乱台州,超武舰奉命派往进剿,管带叶富带领全舰官兵奋勇作战、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清廷下诏书赠游击,并给骑都尉世职。 叶富殉国后,邓世昌得讯,深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优恤叶家,诰赠叶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叶富儿子叶说周世袭云骑尉衔。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 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有三儿五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无子,养女邓孝思;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陈镜开(chénjìnɡkāi) 男子举重运动员。1935年生。广东东莞人。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年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以140.5公斤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9年在“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中,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从而成为在两个级别上连续九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起五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起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80年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陈伟强(1958--),广东东莞市人。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陈伟强从小酷爱体育。1972年7月开始进入广东体育馆业余体校练习举重,由于全面身体素质基础好,腿部力量较强,训练刻苦,故进步较快,1974年入选广东举重队。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青年全国纪录。 1977年参加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获52公斤级抓举第1名,挺举和总成绩第2名。1978年在第8届“亚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79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中,他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同年11月在希腊举行的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以153公斤的成绩再一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第4届“全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82年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同年获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总成绩第1名,挺举第2名。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获60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第1名。1984年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以282.5公斤(抓举125公斤、挺举157.5公斤)成绩摘取了60公斤级的金牌,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获得的金牌。“奥运会”的比赛同时是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的成绩,陈伟强获抓举第2名,挺举和总成绩第1名。 1977年4月至1978年4月这一年中,陈伟强共7次打破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及56公斤级挺举的世界青年纪录;1976年至1984年共31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全国纪录;1979年至1983年共8次破56公斤级、60公斤 级的亚洲纪录。 陈伟强有强烈的事业心,有攀登世界体育事业高峰、振兴中华体育的宏伟目标,训练时有一种“要干就拼命干”的拼命精神。由于伤病,医生对他的运动寿命判了“死刑”,但他敢于战胜伤病,与教练、医生紧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为我国体育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伟强两次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被授予全国及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各2次。1980年荣获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曾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84年广东省政府给记大功一次,并获晋升两工资的奖励。 运动成绩 1977年在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和中国——巴基斯坦举重比赛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举世界青年纪录和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 1978年在中国——联邦德国举重比赛中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青年纪录 1979年在全国举重达标赛和第33届世界锦标赛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1982年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抓举和总成绩冠军 1984年获世锦赛60公斤总成绩和抓举两枚金牌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 所获荣誉 1979年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 1979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79年、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曾国强 性别:男 体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贯:广东东莞 项目:举重 运动经历 1976年在镇少体校举重班学练举重,1981年入省队训练,不久入选八一队,1983年进国家队。 运动成绩 1983年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52公斤级金牌 1984年在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总成绩和挺举两项冠军 1984年在第16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第一 1985年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亚军 所获荣誉 1982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4年获第16届亚锦赛最佳运动员称号 1984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同年荣立一等军功 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夺得52公斤级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夺冠时刻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曾国强在52公斤级的比赛里力克日本名将,以"黑马"姿态荣获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陈策(1893年–1949年),字筹硕,广东(今属海南)文昌人,中华民国海军中将,中国国民党海军中广东舰队的名将。曾协助孙中山在广州对抗陈炯明,抗战时负伤截断一腿,有“独脚将军”之称。日军攻陷香港时,陈策带领数十名英军成功突围,获英皇颁授帝国骑士司令勋章。 简历 陈策三岁时随父亲到新加坡,八岁时回中国。小学毕业后,到广州的“广东海军学校”读书,并且加入同盟会。1912年民国成立后,曾成立“海校同志会”反对袁世凯,事败出走香港。1917年海军第一舰队程璧光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陈策亦置身其中。之后更参与游说陈炯明支持孙中山。1922年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双方发生武装冲突。陈策指挥舰队,协助孙中山等人突围。1923年孙中山重回广州,任陈策为广东舰队司令,北伐后,广东舰队改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舰队,仍以陈为司令。 1930年,陈策依靠海军舰队,盘踞海南琼州。1932年与陈济棠发生冲突,陈策率舰到海口,陈济棠出动空军轰炸,击沉驱逐舰一首,陈策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回国后获南京任为海军部次长,并且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开始制定中国海军抗日方略。1936年陈济棠以抗日名义再次反蒋,但手下的空军、陆军宣布效忠中央,海军亦投奔陈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策兼任虎门要塞司令,负责广东沿海防卫,主力防守虎门,数次击退日海军攻击。1938年与当时居住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间计,诱使日军登陆虎门,在海上击毙日军数百人。陈策亦于在这次战役中被日军炮火击中,左腿被截去。 1939年陈策到香港,出任国民政府驻港全权联络代表。陈利用他在香港的各种关系,统筹在香港进行的抗日工作;包括建立地下抗日力量,使用各种合法及非法手段组织运送物资到中国后方,与及和英国政府联系军事。英国政府曾透过陈策,商讨万一日军进攻香港,中国军队加以援手的可能。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深圳河以北的日军亦同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十八天后,香港总督杨慕琦决定投降。投降前杨慕琦致电通知陈策,陈获悉后,决定乘船突围。英军即将仅余的数艘鱼雷艇交陈策指挥。同时十多名英国高级军官,及三十多名其他官兵及情报人员,亦决定跟随突围。途中陈策所乘的鱼雷艇被日军发现,对其开火射击。陈策手腕中弹,跳入水中。幸得副官徐亨背负游水上岸获救。(徐亨为出色运动员,曾于国际运动比赛得多项奖牌,包括游泳、排球及水球。徐后来于1970年代以中国、中华台北代表身份,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最后陈策等数十人成功离开香港,经广东惠州抵达中国军队控制地区。英国官兵则经云南、缅甸、印度回到英伦。为表扬陈策的贡献,英皇授予他“帝国骑士司令勋章”(KBE)。 日本投降后,陈策任战后广州市第一任市长,惟一年后因足疾离职养病。1949年8月31日晚上,陈策在广州家中逝世。 关于陈策之死,有人认为可能是蒋介石特务为防止他投共,将其杀害。但亦有指可能是陈同时饮酒及服药所致。熊飞,东莞人(?一1276),东莞附城榴花村人。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军馅宋都临安,南宋王朝已临崩溃局面。熊飞愤于国破家亡,在岳父李用的支持鼓励下,联络东莞各地义士,毅然率义军北上投奔文天祥,抗击元军。熊飞将到江西时,被元将黄世雄所阻,乃诈为归附,借为元朝守潮州之名,引军沿循州、惠州返回东莞。熊飞第一次起兵勤王失败后,居住在东莞的宋宗室赵必劝他尊奉宋帝,然后再起兵,还捐出家资三千缗(一缗为一千文)、米五百石作军需。他采纳了赵的意见,打起宋军旗号,再次起兵抗元。 九月,黄世雄得悉熊飞在东莞再次起兵,便派部将姚文虎领兵陷莞城,兵逼榴花村。熊飞在铜岭阻击,元军全军覆没,姚文虎被杀。铜岭战后,熊乘胜收复莞城,并挥军攻打广州,黄世雄怆惶北逃,遂克广州。这时元将吕师夔率军由江西进入广东梅岭,广东制置使赵溍命熊飞和夏正炎为将,领兵北上御敌。十月,与元军在大庾岭发生遭遇战,宋军战败,熊飞退守韶州,为敌所困。十一月二十一日,刘自立变节降元,打开南城门,元军便蜂拥入城,熊飞所部与元军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殉难。熊飞殉难后,东莞人民敬仰他的民族气节,把他的衣冠与亡妻李氏合葬在榴花新围后面山岗下的熊氏墓地。清同治六年(1867年),东莞举人何仁山倡导重修熊飞墓。许之鉴,莞城城西人。熊飞起义,他集兵千余人跟随熊飞抗元。榴花战役,他的战功最大。熊飞殉国后,跟从文天祥于汀洲,驻兵潮阳。元兵突至,力战五坡岭,被执,不屈死。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东莞人。年23补弟子员,试辄居首。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人。以后两次会试,皆中副榜,选授福建侯官县教谕,时年36岁。在任期间,与督学潘潢论朱陆异同,作《朱陆编年》二编,与巡抚白贲论李东阳《西涯乐府》,作《西涯乐府通考》二卷,督学江以达命校《十三经注疏》,书成,朝廷颁行天下。七年任满,迁江西临江府学教授,集编《周子全书》,又为《程氏遗书类编》。在两任期间,曾受聘为江西、广西、湖广、云南的乡试。循资升山东信阳县知县,著《小学古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母老,力告请养,时年48岁。归后,锐意著述,隐居不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修改《朱陆编年》,成《学蔀通辨》前后续终四编共十二卷。又为《治安要议》六卷,《皇明通纪》,凡二十四卷,为著作明史之先锋。尚有《经世宏词》、《明朝捷录》、《古今至鉴》、《滥竽录》、《陈氏文献录》等。今传的有《学蔀通辨》、《治安要议》、《西涯乐府通考》、《皇明通纪》。清乾隆间,《皇明通纪》列为禁书,因此,其名不甚为世人所知。嘉庆间修的《东莞县志》,不敢道陈建一字,陈伯陶修《东莞县志》始为其立传。陈建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对朱子的学问思想的先后次序的阐明,并说明朱学和陆学的不同之处,辨明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中根本上立论的错误。粤东有陈献章:世称新会之学;有湛若水,称增城之学;至建书出,有称为东莞之学。陈建之后有刘鸿渐,字绍嘉,东莞石碣人。少颖异,掌宗考亭(指朱熹),讲学邑中,从游者众,倡明陈建之学甚力。江汉名流,见鸿渐书,无不折服。渐尝言:“功夫虽兼动静,而必从动始;知行虽是合一,而必自知始;良知虽有可致,而必从穷究事物始。”与陈国是等所作《格物要致知辨》,传诵一时。万历间,粤东之士,不尽堕诸家云雾的是鸿渐之力。学者称磐石先生,年87卒。著有《易说》、《兰轩诗文集》三卷、《汇雅省劝录》诸书。陈象明(1593— 1647),字丽南,一字旭庵,东莞石下(今厚街桥头)人。陈象明14岁为庠生,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委任户部主事,曾加入复社。崇祯三年,陈象明征税淮安,免除圩市、渔湖诸税数万两,又免收商业贸易例税数万两,减轻了民众负担,繁荣了市场贸易。适值淮安河水暴涨,他悬重赏于相救者,灾民存活无数。陈象明乘船返里至十八滩,遇盗贼抢劫,当知是征税淮安陈主事的官船时,道是廉吏,盗谢罪而去。后来,陈象明任湖广司员外郎,又任陕西郎中,在调任南昌知府时,因受中伤而不能赴任。崇祯六年(1633年),他改任长沙知府,在任时处事公正,甚得民心。因御史巡视失迎,被谪为浙江盐运副使。离开长沙时,百姓罢市,哭送数里。后来长沙民众建生祠、塑肖像来纪念他。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进入湖南,朝廷以象明深晓兵法,升为湖广按察司副使。还未起程赴任,李自成已攻陷北京,紧接着清兵入关。他于此时赴任,顺道回家,与父诀别。忠贞殉国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陈象明到任。不久,唐王朱聿键立,诏升他为太仆寺正卿。赴广西征饷途中,拜谒桂王。桂王面封陈象明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同思恩侯陈邦傅领兵六万,前往广西,挥师直进浔州,继歼强敌,进复梧州。永历元年(1647年)十一月,陈象明兵败被俘,在梧州投潭而死,时年55岁。二女在南宁闻父已殉节,亦自尽。清朝廷鉴于陈象明忠烈冠世,赠溢曰“烈愍”。张家玉(1615—1647),字玄子,号芷园,汉族,广东东莞万江租人,南明抗清将领,岭南三忠之一,爱国诗人,伟大的民族英雄。明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1616年1月31日)出生于东莞县城西北村头村(今东莞市万江区村头)一个贫穷家庭。张家玉生性聪敏,是个美如冠玉的大帅哥,精通经文诗词书画,"好击剑,任侠,多与草泽豪士游",这一点对他日后影响很大,跟张苍水有得一拼,行侠仗义,结交甚广。19岁考取秀才,为广州儒学生员。22岁乡试中举人,29岁中进土,授翰林院庶吉士。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破南京,朱由崧被俘,家玉逃到杭州。闰六月,唐王即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张家玉被授为翰林院侍讲,兼编帝王起居注。七月初一,隆武帝亲征江西,命张家玉为兵科给事中,监督御右营永胜军。十一月,清军围困抚州,他率军驰援,用埋伏诱敌计,先在许湾(今江西临川县),后在千金坡,接连大败清军,解抚州之围。隆武二年(1646)正月,在保卫福州新城的战斗中,张家玉中箭堕马,摔断了手臂,幸得都司林雄冒死把他救回。后受命到广东潮、惠二州筹饷招兵,被委为新军“监督总理”,他在潮惠招降农民军十余万人,选取其中精壮万人组成五个营。不久,隆武帝在汀州被杀,刚建立起的新军,因大势已去,又缺粮饷,只好解散,他于八月回到东莞家乡。十二月清军攻破广州,清朝两广总督佟养甲多次派人到家玉家劝降,均被他严词拒绝且与陈邦彦、陈子壮等相约聚兵广州附近为牵制。清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清军入莞,到处烧杀抢掠,引起东莞人民强烈反抗,水乡一带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抗清,道滘首领叶如日派船迎张家玉,尊为主帅。他精选骁勇乡兵五千余人,誓师抗清。三月十四日,张家玉率义军攻入莞城,活捉清知县郑鋈,任命原明朝东莞儒学训导张珆为知县。布置停当后还师道滘,为收复广州作准备。三月十七日,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率大军攻莞城,家玉率义军先后与之大战于万江租和道滘,不支败走西乡。其祖母陈氏,母黎氏及妹石宝俱投水自尽;妻彭氏被执,不屈而死。后来,张家玉的义军不断得到补充,曾先后攻克新安、博罗、连平、长宁、归善、增城等地。十月,李成栋集中大军扑向张家玉驻地增城,双方大战十天,张家玉身中九箭,身负重伤,不愿作俘虏,遂投塘而死,壮烈殉国,时年仅33岁。次年(1648年),南明永历帝赠封他为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不久,又加赠太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谥“文烈”。张家玉诗作遗留不少,后人辑有《张文烈公军中遗稿》和《张文烈公遗集》。 苏观生(1599—1647),原名时泽,字宇霖(一作汝临),莞城人。30岁始入县学为生员,崇祯七年(1634)选送入国子监肄业。崇祯九年(1636年),出任无极县知县。因平F冤案,得罪上官,遂遭诬陷。他说:“我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奈我何!”人称“三不要老爷”。去官日,民为立碑。崇祯十五年(1642年),出任监纪参赞,后升为永平府同知监纪军事。次年,升为黄州知府,后改调山东登莱道,管天津卫水师。他为官清廉耿直,做官八年,没有余款,年迈的母亲,尚赖他人资助,才能维持生活。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翌年闰六月,苏观生与郑芝龙等拥朱聿键为帝于福州,改年号为隆武。他被提为翰林院学士,不久,又提为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任吏部、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二月,出兵江西。不久,隆武帝下落不明,他便南归广州。十一月初一日,他又与大学士何吾驺等拥唐王朱聿即帝位于广州,改元绍武。他被封为建明伯,掌兵部事。不久,拜为东阁大学士。同年十一月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也即帝位,于是造成“百里之内,两君抗拒”的局面。正当唐、桂双方自相残杀之际,清兵由闽入粤,攻下潮州、惠州,直逼广州。苏观生率众与敌激战一昼夜,内J谢尚政又引兵为内应,于是广州城被清兵占领,苏观生自缢而死。张嘉谟(1830—1887),字鼎铭,号梅耶,莞城人。咸丰初年,其叔父张敬修督军广西,他弃举子业,随军参襄军事。时值武缘、迁江、兴安三县为农民起义军所占领,张嘉谟助修营垒,激励将士等独任其劳,故事平议叙,以知府补用,因父丧回籍守孝,后以母老不复出。同治初,云贵总督岑毓英曾亲自写信招用他,他因病没去,但滇黔未平,乃出私财数千金以助军饷,得奉旨赏戴花翎。张喜欢古董,对钟鼎彝器、篆棣古刻的鉴赏极精。善篆刻,尤精于画,所画花卉禽鱼,深得宋、元人笔意。晚年居可园,受居廉影响极深,颇得其法,后专写墨兰,气韵生动,名重一时。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家病逝,时年58岁。著有《墨兰诗集》、《静娱室集》存于世。嘉谟之子崇光,字子勉,传其家学,师法居廉,精绘画,工花卉,亦为名家。查看更多